尽管初星咖啡屋汇聚了社会各界的爱心,但公益的温度要转化为可持续的生存能力,仍面临着现实的考验。
作为四家初星咖啡屋中的“明星店”,北京路店运营四年来,由于客源少,在场地免费的情况下基本只能实现收支平衡。春晖社区、中心社区店更是门可罗雀。
“目前,我们的场地、水电费都由中石化昆明石油分公司承担,运营咖啡店的家庭只需要负担原料成本,但因为客源少,盈利还比较困难。”多多妈妈算了一笔账,现在店内也展示了孩子们的画作、手工作品,偶尔也能带来一些经济效益。
既要守护“星星的孩子”的成长空间,又要建立符合市场规律的运营体系。在理想与现实的天平上,初星咖啡屋正在寻找那个微妙的平衡点。
咖啡屋的困境,官渡区太和街道和平路社区居委会主任韩瑞江看在眼里,他深知,这一就业模式要可持续、可复制,提升“造血能力”才是长久之计。
“我们争取到市残联、区残联、区文明办的助残项目及太和街道的服务资源,邀请老师传授非遗技艺,让大龄特殊孩子免费参加培训。”韩瑞江分析,通过开展各项培训小组活动,建立孤独症青少年社会支持网络、实用技能培训、团队协作能力锻炼等融合就业实践,实现孤独症青年、残疾人与社会就业相融合。
韩瑞江还希望通过有效利用场地、举办活动,为初星咖啡屋引入更多客流。组织参观时,他也不忘邀请大家买一杯咖啡,支持咖啡屋的发展。

从做咖啡、到学扎染、做手工肥皂,随着大龄孩子们掌握了更多技艺,一些精致的文创商品也陆续诞生:画作、手工肥皂、树脂植物装饰品、帆布包……伴随着“嘀”的扫码声,孩子们会因为自己的作品被顾客选中而欢欣雀跃。
在盘龙区鼓楼街道凤凰社区“星空咖啡屋”,最畅销的并不是咖啡,而是手工艺品。手工音乐盒、手绘盘子、掐丝珐琅发簪,这些都是畅销品。店里还曾经创下20分钟销售额破千元的纪录,他们的顾客则是前来开会的企业员工。
“‘初星咖啡屋’只是他们融入社会的媒介,希望将来有更多这样的平台诞生,不一定是咖啡屋,还可以以其他形式。”符欣表示,如果未来还有政府等部门提供免费的场地,这样的点还会继续铺开,探索更多适合他们的就业模式。
这簇名为“初星”的微火,终会在漫长的守望里,找到自己照亮世界的方式。